剑柄上的神祇,博物馆里的旅行

2020-04-02


——

文 | Lee  编辑 | Captain




上一期,我们带大家一起追溯了东南亚冷兵器之王——格里斯剑的来龙去脉,这一期里,我们的另一场探险是格里斯剑剑柄上的神祇世界。

前面我们也说到,绝大多数从武器角度出发的格里斯剑研究不太会关心它的剑柄。格里斯剑的剑柄很有特点,雕刻装饰极为精美,象牙、金、银、硬木等材质不一,并且镶嵌珠宝。但带有人形偶像的一类更华丽,更神秘,因为伴随它们展开的,是绚丽的东南亚历史文化秘境。

先来两张合影:

这是来自澳大利亚海洋艺术博物馆(Oceanic Art Australia)的收藏。不过看起来这里面的剑柄并没有和我们那柄相像的。

这些形形色色的剑柄体现了印度尼西亚各地不同的格里斯剑风格。其实想想也是,印尼被称为“万岛之国”,据印尼政府和联合国的统计,印度尼西亚领土涵盖13466座岛屿,这还是排除了那些只在退潮时才会露出海面的小岛,算上它们,印尼总共有17504座岛屿,全年有人居住的岛屿介于六千至七千座之间。居民种族超过360个,方言多达719种。岛与岛之间的封闭性比咱们陆地上是要厉害的。这大概也是格里斯剑地区性差异如此大的一个原因吧。

这么多风格中,格里斯剑以巴厘岛的风格最为复杂繁复,绝大多数有人形偶像的格里斯剑柄也正是出自巴厘岛及周边,我们展览中的这件也是。

这柄剑上的偶像是长这样滴:

这是一尊黄金所制的偶像,头戴冠冕,眼睛微鼓,有络腮胡须,嘴巴张开,似乎有獠牙,两手紧贴身体,右手紧持法器,左手蜷曲,能看到利爪。双腿微屈状,周身饰以红宝石或半宝石。这到底是谁呢?

1 | 这个神还是那个神?

我们找到了一些手绘的格里斯剑剑柄:

这幅手绘图列出了很多线条繁琐的人形偶像,里面有几种和我们前面展览中的这柄格里斯剑很像,特别是其中的BIMA(梵语音译Bhima)和RAKSASA, RAKSASA还有两种不同的形象,BIMA和RAKSASA都是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人物。

BIMA,也就是《摩诃婆罗多》中的毗摩,是般度族的王子,和坚战(Yudhisthira)、阿周那(Arjuna)是兄弟,特点是膂力惊人,《摩诃婆罗多》中说他有一万头大象之力。据说他也爱开玩笑,还很爱下厨,精通厨艺。

毗摩这个形象曾经大量出现在印尼的哇扬皮影戏中。在著名的“大英百物”展览中,就有毗摩。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讲述了皮影戏偶“比玛”的故事,一个多元宗教中包容与融合的故事,“比玛”只是BIMA的另一个陌生译名。

大英博物馆藏爪哇皮影Bima

大英博物馆藏的这件皮影,是莱佛士爵士的藏品。1811年至1816年间,英国占领了爪哇,莱佛士爵士是当时到任的英国总督,他也是其后新加坡的总督。莱佛士爵士同时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对各时期的爪哇文化都抱有相当的热情。

格里斯剑上的BIMA形象我们看到的很少,几乎没有发现,然而手绘图上它看起来更像另一个印度尼西亚天神——巴塔拉·拜尤(Batara Bayu),印度神话中风神伐由(Vāyu)的印尼版本。印度神话中的风神伐由,是司风与大气的主神,西北方的守护者,在印度两大史诗中伐由是勇士怖军和猴神哈努曼的爸爸。他生有一千只眼睛,动作迅捷,性格暴躁,力大无穷。在与雷电神因陀罗一起作战时,经常充当先锋。

爪哇皮影中的Batara Bayu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Batara Bayu形象格里斯剑

不过在印尼版本中,巴塔拉·拜尤不仅仅是被作为风神来崇拜的。他还可以带来健康和繁荣,因此也被视为辟邪之神。他著名的特征是咧嘴大笑的神态,夸张的胡须,以及锋利的拇指指甲。他右手握住的物体代表着专门用于盛装圣水的宝石器皿。在巴厘岛的宗教仪式中,尤其是在与净化身体和灵魂相关的仪式中,圣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巴塔拉·拜尤也被称为“伟大的精神导师拜尤”。

从格里斯剑上取下来的剑柄,图片来自网络

印尼藏格里斯剑,来源不详

德国维斯特-科堡艺术收藏馆藏

Batara Bayu形象格里斯剑

我们找到了一些巴塔拉·拜尤的格里斯剑。比如维斯特-科堡艺术收藏馆的这件。它来自沃纳·乌尔曼(Werner Uhlmann)的收藏,如今被存放在维斯特科堡的城堡里。沃纳·乌尔曼专门收藏来源于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婆罗洲岛和西里伯斯岛等地的武器。

2 | 格里斯剑柄上的大魔王

不过除了巴塔拉·拜尤,剑柄上常驻的还有一员——不是大神,是大魔王RAKSASA。RAKSASA是根据梵文转译的,中文音译是“罗刹”, 据《毗湿奴往世书》所述,罗刹和夜叉是同时从大梵天的脚掌中生出的。中国的民间传说中罗刹是恶鬼,在佛教中认为罗刹为饿鬼道众生,具有神通力,可疾飞或速行,后来吸收为护法神,列入八部众,是四大天王多闻天王手下。

和基督教世界中的邪恶魔鬼不同,在印度教神话里,罗刹王波罗那既是婆罗门,也是湿婆信徒,拥有无穷的力量。在《罗摩衍那》中,虽然最后被猴王哈奴曼打败,但罗刹另一个身份是精通吠陀的学者。

在坎迪塞乌日惹的罗刹雕塑 ,保护寺庙免受邪灵侵扰。图为1865年爪哇黑白老照片。

石雕像中的RAKSASA

邦瀚斯拍卖行曾上拍的一件格里斯剑,出现在剑柄上的RAKSASA是另外的形象,有点像前面手绘图中第二种RAKSASA。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格里斯剑RAKSASA

大都会博物馆也有RAKSASA造型的格里斯剑。这把镶嵌着宝石的铸金格里斯剑剑柄因为其流畅的形态和明快的雕刻格外引人注目。大都会的资料中说它的铸造时间大约在十六或十七世纪,剑柄上雕刻的人物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魔王罗波那。

大都会还有一把是象牙柄的RAKSASA格里斯

伦敦古董商迈克·贝克曼曾经经手的一件RAKSASA格里斯剑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北18展厅里,陈列了一柄作为国礼的格里斯剑。上面描述“剑为金属质,柄为金质狮头人身雕像,柄与鞘镶有宝石、钻石,鞘上有象牙护手。剑身有小缺口。1963年4月12日至20日,刘少奇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受到隆重欢迎。”

这是1963年刘少奇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时,印尼总统苏加诺(Sukamo)在雅加达国家宫的告别宴会上赠送的。据国博的资料显示,这把剑应是国王或酋长使用过的“格里斯”。在印尼,国王、酋长的祖传佩剑更是被作为宝物传给后嗣,或作为礼品赠给友邦的元首和君主。1963年11月25日刘少奇主席办公室拨交国博。

这柄剑上的人形偶像造型看起来其实有点像RAKSASA,不过图片像素受限,很多细节还有待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国博研究一下。

3 | 一柄剑上的历史之重、信仰之重

“通过这张戏偶和他的同伴,我们能对始于五百年前并影响至今的东南亚政治及宗教变迁做一番深刻的挖掘。”尼尔·麦格雷戈在《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里这样讲那张毗摩皮影。同样的,这件格里斯剑也为我们讲述了那个度假胜地之外的另一个巴厘岛。

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历史是颇为独特的。

历史上曾经有两个古代帝国统治过印尼诸岛——室利佛逝和满者伯夷。室利佛逝是古称,是唐代对苏门答腊的叫法,这个王国建立年代不详,但鼎盛时期势力范围北至马来半岛,南至爪哇岛,因为绝佳的地理位置而成为海上贸易强国。

自7世纪以降,与印度商人同行的学者,将印度教和佛教传入室利佛逝王国。室利佛逝的统治者靠海上贸易累积庞大财富,建立军队,征服邻岛,将佛教渡海传播至爪哇,招纳远在今日泰国和柬埔寨南边的封臣国。“古代东方四大奇迹”之一、世界上最大的佛寺“婆罗浮屠”于9世纪在爪哇落成。

与此相对应的是另一个崇拜印度教的王朝,公元850 年左右建造了令人惊艳的“巴兰班南”寺庙群。是印尼及东南亚最大的印度教庙宇,寺庙群计有八座主庙和二百五十座或大或小的独立神庙,也是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巴兰班南”寺庙群

此外,13世纪崛起于东爪哇的满者伯夷,16 世纪前统治过马来半岛南部、婆罗洲、苏门答腊和巴厘岛,信仰的也是印度教。但自十三世纪开始,从苏门答腊开始的伊斯兰教的渗透让印度教王朝由盛转衰。

15世纪至16世纪,伊斯兰势力扩张到了今天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南部等地,大部分爪哇人成了穆斯林。苏门答腊和爪哇各地曾兴建大量印度教庙宇,尔后逐渐式微。到了16世纪初,爪哇岛的统治者几乎悉数改信伊斯兰教,最后一个据守在爪洼岛上的印度教政权被瓦解。印度教的贵族们带着大量珍贵文物逃往巴厘岛。自此巴厘岛成为印尼群岛上印度教宗教文化中心,仍保留了印度式的宫闱和种姓制度,并且承袭相关节庆传统,几乎天天举行小型印度教仪式。

伊斯兰教有不能为人与神制作肖像的禁忌,这也会为什么格里斯剑柄上带有人物雕像的形式基本上出自巴厘岛和相邻的东爪洼岛的缘故,大部分的雕像都以史诗《摩诃婆罗多》或《罗摩衍那》中的人物作为原型。

今天爪哇宗教典礼上人们持格里斯剑的方式

三百年后,当一位19世纪的工匠细心雕琢格里斯剑柄上一尊神像的眉眼之时,又或者是这位工匠在神像上镶嵌宝石的那一刻,他们是否会想到这柄剑身上所承载的历史之重,信仰之重?

格里斯剑刀鞘上的精美花纹

然后事实是,当历史再翻过两百年的今天,在看了那么多造型独特的格里斯剑后,我们依然对展览中这柄剑上面的神祇心怀疑惑:它既非最典型的巴塔拉·拜尤BATARA BAYU,也不是最典型的罗刹RAKSASA,那么它是我们一直没有见过样本的毗摩BIMA吗?这柄带着如此多历史和文化涵义的利器,在没有冷兵器作战的后来,是否只是作为礼器而存在?而它和它上面的神祇,到底见证了哪些风云过往?这个国度我们如此陌生,他们的文化我们也谈不上认识深刻,也因此,探索之旅更是迷雾重重之旅。


返回顶部